綿矢莉莎《討厭我就別叫我來》(嫌いなら呼ぶなよ)
📖 書籍簡介
現代社會中,言語上的干涉無所不在,無論是網路上的酸民文化,還是身邊親友的多管閒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被干涉」或「干涉別人」的情境。綿矢莉莎的《討厭我就別叫我來》便是以這種日常煩惱為題,透過四篇短篇故事,生動刻劃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
這四則故事的情節荒唐卻極具現實感,讓人讀來既無奈又忍不住發笑。作者用犀利幽默的筆法,刻畫出現代社會中「不爽不要看、不爽不要問、不爽不要來」的心理狀態,讓讀者在荒謬之中找到共鳴。
📝 故事簡介
-
〈戴眼罩的米妮〉
主角莉奈奈無意間向同事透露自己打了玻尿酸,結果成為全公司的八卦話題。同事們不僅對她的臉品頭論足,還開始大方給予「建議」,讓她深陷社交壓力。這種強加於人的「好意」,究竟該如何擺脫? -
〈神田多〉
迷妹的愛有時候是種負擔。在壽司店打工的女孩成為YouTuber「神田」的忠實粉絲,並時常留言提供「建設性批評」。但當她終於遇見偶像時,卻發現對方根本不想搭理這些「過度關心」的粉絲。 -
〈討厭我就別叫我來〉
朋友間的聚餐,竟然演變成對男主角霜月的公審大會。他的外遇事件被一群朋友當場審判,甚至逼他簽下切結書認罪。在「朋友」的名義下,這種干涉真的是出於好意嗎? -
〈老人有害,年輕太菜〉
職場環境中,新人總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編輯內田被迫夾在兩位爭執不休的前輩之間,怎麼做都不討好,一邊被嫌棄經驗不足,一邊又被責怪沒有責任感。所謂的職場建議,究竟是幫助還是壓迫?
💭 反思分享:為什麼我們這麼愛干涉別人?
這本書的四個故事雖然各自獨立,卻都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被干涉的壓力與反擊」。這讓我思考了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這麼愛對別人的事情指手畫腳?
或許是出於「關心」的名義,或許是因為網路時代讓人更容易發表評論,但無論如何,這種干涉往往讓人感到不適。尤其在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人人都能成為評論家,無論是YouTuber的影片、朋友的外貌,甚至陌生人的生活方式,都可能成為被評頭論足的對象。
書中的角色面對這些干涉時,有的選擇忍耐,有的選擇反擊,但無論哪種方式,都讓人感受到強烈的共鳴與無奈。我特別喜歡作者以幽默諷刺的方式,呈現這些現象,讓人一邊憤怒,一邊大笑。
🎯 從行銷角度看《討厭我就別叫我來》
從行銷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其實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
「黑粉經濟」與品牌行銷
書中的〈神田多〉揭示了「黑粉文化」,這在現實世界的品牌行銷中也很常見。許多品牌(如某些快時尚或科技公司)即便有大量負評,仍能吸引關注,甚至因此獲得免費曝光。這顯示出「討論度」往往比「好評」更有價值。 -
「社交壓力」與消費行為
〈戴眼罩的米妮〉則反映了社交壓力如何影響消費決策。在美妝與醫美產業中,許多消費者正是因為身邊人的評價而改變自己的選擇。這點也讓人思考,品牌應該如何運用社交影響力來推動行銷,而不讓消費者感到壓迫。 -
「品牌人設」與社群經營
YouTuber「神田」的案例也可應用在社群行銷上。許多個人品牌或企業在經營社群時,必須拿捏與粉絲的距離——要吸引忠實顧客,但又不能讓粉絲的干涉過度影響品牌形象。這是一門細緻的平衡藝術。
🔚 結語: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意見」嗎?
《討厭我就別叫我來》讓我們重新審視「干涉」與「被干涉」的問題。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輕易發表意見,但這些意見真的是對方需要的嗎?
或許,我們應該學會適時地閉嘴,尊重彼此的選擇,畢竟,不爽就不要看不要聽,這樣不是更輕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