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下北澤》下北沢について (2016)

吉本芭娜娜

undefined

吉本芭娜娜的作品中,讀過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廚房》和《喂!喂!下北澤》,印象中讀過之後滿喜歡前者的,後者則很難說得上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但若是要選出最喜愛的一部作品,那不需要猶豫太久,大概會是這一本《想想下北澤》呢。

 

這本散文集記錄了作者關於下北澤的一切回憶,住過的房屋、相遇過的人們、經常光顧的餐廳與咖啡廳、造訪過的書店以及雜貨店、發生過的各種事情......等等於她而言無可取代的珍貴記憶。

近十年來去過好多次東京卻不曾繞道下北澤過,當中提到的下北澤店家,更是一間也沒有聽過,甚至有些也根本沒有機會去了,因為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就已經倒了、消失了。剛開始的幾頁其實對於書中出現的陌生街道、店名和人名感到有點困惑和遲疑,明明不認識這些人和地點,但在順著文字進行時卻能深深地與作者內心流瀉而出的懷念與感謝產生共鳴。

 

不需要住在下北澤,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那個地方,餐廳、咖啡廳、書店還有小酒館,任何鐫刻回憶的地點,這些可以在繁忙緊繃的瑣碎雜事當中療癒自己,令生活帶來幸福的地方。作者則在這些零散,自言自語一般的文字中拼湊出,早已成為自己歸宿的下北澤。書中其中一篇文章集結了幾間作者鍾愛的書店,當中也提到了臺灣的誠品書店喔,吉本女士說自己非常喜愛店裡的氛圍,顧客們坐在地上閱讀,雖然只是短短兩句話,但也讓我很開心,是啊,在臺灣的我們也有這樣的地方啊,也有這樣的力量。

除了上大學時住在宿舍的一段時間之外,我幾乎沒有搬過家,所以或許還沒能完全體會,在一個又一個住處之間流轉時的不捨與不安,不過當要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別過某段時間的居所時,依然會有種寂寞擔心的情緒在心底噪動,這其中或許也混雜著對於未來的期待與想像。

 

除了對地點的眷戀,還有與家人、朋友、鄰居之間的瑣事。

其中幾篇寫到作者在經歷高齡產子之後,偏逢親友重病住院卻仍必須工作,焦頭爛額的艱辛時間,儘管是痛苦到不知如何撐過來的日子裡,卻因為得到身邊人的幫助而活得少許安慰。

而在孩子仍年幼時,雖然因此不可避免地被剝奪許多自由運用的時間與空間,但這些當下看似唾手可得的生活卻也有天會變得再也不復返,但看似一天天流失減少的時間其實是不斷地在疊加累積,因此才有了我們現在能珍惜回想的回憶。

原來我們的生命真的是由這樣點滴片段組合而成的啊。

讀到這裡我和作者同樣回想起自己的父母。某個人光是活著就令人感激不已。

因為與人的聯繫感到寂寞又溫暖,在奇怪的時刻莫名感覺幸福到想要哭出來,溫暖的同時令人感受到近乎奢侈的疼痛。

 

「我無法想像自己沒有選擇的另一種人生。不過,當我沒有選擇的另一種人生對我微笑時,或許我能夠永遠都不愧對那一個人生。」

 

在閱讀這些隨筆時,似乎也更能夠貼近吉本女士在撰寫小說時的心境與想法,發現其實作者本人常常並沒有想要表現什麼特殊複雜的意境,比想像中簡單很多,甚至是讀者自己弄錯重點。

吉本芭娜娜的文學總是帶給我有點輕飄飄又魔幻的氛圍,深信於食物的力量能給予生命安慰,本人也提到喜歡隱藏主題,而對於沒能令讀者體會到的部分稍微抱持反省的態度,這麼一想也覺得之前讀過但始終不太理解的作品也變得平易近人了。

文章中所提到的人物,尤其後半段附錄的部分,幾乎與典型印想中的日本人相差甚遠,我行我素,老是給人添麻煩,沒有服務熱忱,缺乏專業意識......等等,卻令人感到親切,好像生活當中真的常會遇到的人,連這些有點倒霉,卻又很適合拿來當閒話家常題材的小事,也都被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實在非常有趣,得以窺見吉本芭娜娜女士的幽默。

 

「我想告訴她:或許妳不這麼認為,但妳光是這樣活著就是作品了。創作者不是神明也不是妳的父母,妳的靈魂與肉體融合形成唯一的妳,是妳每天的選擇映現出現在的妳自己喔。現在,我也想對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沮喪消沉的人這麼說。」

這段話是作者想對再次來到自己簽書會的某位讀者所說的,我們所經歷過的一切,吃過的食物、住過的地方、交談過的對象,最後都會如血肉一般成為身體的一部份,儘管消化轉過的過程也許痛苦難耐或無所意識,終有一天會成為自己的能量。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yunna 的頭像
    Yuyunna

    致我的宇宙♥♥

    Yuyun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